佛教的思想里,佛祖如来是传道授业的那个人,跟随在其身边的有四个人,这四个了是佛教的守护神,各自执掌东南西北各一方,人们就称呼他们为四大天王。其各自名字组合的寓意
更是“风调雨顺”,那么佛教文化里四大天王都分别是谁呢?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娑婆欲界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位于须弥山山腰的四座山峰上。四大天王的塑像,通常分列在佛寺第一重殿的两侧,天王殿因此得名。
东方持国天王,名提多罗吒,居须弥山腰东,黄金为地,魔礼寿,掌紫金龙花狐貂,职顺;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佑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四大天王图天王。居须弥山黄金地,身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他负责守护东胜神州。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居须弥山腰南,琉璃为地,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风;增长”意为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居须弥山琉璃地,身为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以保护佛法不受侵犯,他负责守护南瞻部洲。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居须弥山腰西,白银为地,魔礼红,掌碧玉瑟琶一面,职调;:“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居须弥山白银地,身为红色,穿甲胄,为群龙领袖,故手缠一赤龙(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奉佛法,即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他负责守护西牛贺洲。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居须弥山腰北,水晶为地,魔礼海,管混元珍珠伞,职雨。又名毗沙门,“多闻”多识,以福德名闻于四方。居须弥山水晶地。身为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左手握神鼠--银鼠。用以制服魔众,护持人民财富东方持国天王。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他负责守护北俱芦洲。
四大天王,为帝释之外将,须弥山腰有一山,名犍陀罗山,山有四山头,四天王各居一山,护一天下(四天下即四大部洲,即东胜神州、南瞻部洲(地球)、西牛贺洲、北俱芦洲),故又称护世四天王,是六欲天之第一天。
佛教把世界分成依次上升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世间一切“有情众生”皆在三界中”轮回”不已,只有达到涅盘境界成佛,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受轮回之苦。欲界又有六天,称“六欲天”,为天神所居。六欲天的第一重天是四天王天,为四天王及其随从之住所。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则是佛教的主要理念,引导世间万物解脱束缚走上轮回的道路。佛教证悟中也分为小乘的果位与大乘的佛果,佛教四果是哪四果?
那么,本期佛教文化一起了解吧!
还想了解》》佛教说的一劫是多少年?
四果指南传佛教的四种果位不同,快者三生,慢者则六十劫方可觉悟证阿罗汉果,证悟的果位有: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四果:梵文称为阿罗汉果。阿罗汉译义有三:一者、杀贼;二者、应供;三者、无生。意思是阿罗汉杀尽了一切烦恼贼,不再有生死业之生起,是应当受人天供养的圣者。由于已断烦恼和证得涅盘果,在修道上已无可修学,故阿罗汉称为无学圣人。
解脱是依智慧,并非依神通,也非依禅定。但是要有一定的定力,智慧才会生起,所以一般上阿罗汉都能够进入初禅,有些阿罗汉没办法进入灭尽定,他们被称为慧解脱罗汉。阿罗汉断除所有的烦恼,无需再修学,所做已办,故称为无学。在经典中又说阿罗汉不受后有,既是他再也不需要来这世间受果报了。
佛教四果:
初果须陀洹: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死后七往来。
二果斯陀含: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如弥勒菩萨就是证得斯陀含果,死后在兜率天做一世天人,下一世成就)
三果阿那含: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证得阿那含果之人,在死的一瞬间彻悟涅盘寂静而达到四果阿罗汉的境界,因此无还)
四果阿罗汉: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南传佛教的最高果位。(同时也是如来十号之一的“应供”。)
佛教源于印度,佛教文化开始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主要的宗教之一,因其哲理部分与儒家、道家学说互相影响,转而发展成中国民族的宗教之一。佛教释迦牟尼认为世人的苦皆因贪、嗔、痴而生,便以无我为核心,推崇佛法,为求解除人们心中的枷锁。
莲花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花”就是“佛”的象征。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
佛教以莲为喻的词语数不胜数。佛座称为“莲花座”或“莲台”;结跏跌坐的姿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势,称为莲花坐势;佛教宣传的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莲邦”;《阿弥陀经》描写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
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刹”为梵语,即西方净土,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称善于说法者为“舌上生莲”;谓苦行而得乐为“归宅生莲”;
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我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总之,莲与佛教结了不解之缘,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
佛教以莲喻佛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渡(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
佛教一直都是我们心中的一块净土,它让我们心生虔诚,让我们把贪念嗔痴都摆在一边静下心来。所以对于佛教文化,我们有必要好好了解一二,让自己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升华。那么佛教文化中的四不依指的是什么呢?
还想了解》》佛教教义的核心理念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来所说真实不虚我当顶受。譬如金刚珍宝异物。如佛所说是诸比丘当依四法。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如是四法应当证知非四种人。
佛说的经典最重要,论——是佛的弟子们,这些菩萨与尊者们,根据佛法的修持的着作。有些论着得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到底还是菩萨们,是尊者们的着作,不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亲口所讲的原着。
四依四不依:
1、依法不依人:要以佛的经典为依据,而不要以个人主见为依据。一层是说佛法有如锋利无比、坚硬的金刚利器,可以摧坏世间一切烦恼;二层是说佛法无论谁说都是金刚不坏的;
2、依义不依语:要以经典中的意思为依据,而不以文字相为依据。指向实相的手指并非只有“一指”,而是有很多“指”,即佛祖根据机缘开演出多部佛经和说法,来让众生领悟到实相。就是说,没有一部经、一个说法是实相。所有佛经皆是指向实相的手指;
3、依智不依识:要以客观反映事实的智慧为依据,而不要以主观经验的知识为依据。如果一个想要证取佛法真义者,试图通过分别、推理求证方便说中的譬喻、法相的真伪,不知道那些皆是“空拳黄叶”,那么他就会困于不可能有答案的逻辑推理中,无法再去修证到实相;
4、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要以究竟、直接、完全显了佛法道理的经为依据,而不要以不直接显了法义,而渐次方便说法的经为依据。佛法是为度众生解脱烦恼而设。“了义”经的意思是指彻底解脱烦恼的经,是究竟的。“不了义”经是指只解一人、一时、一机缘、一事之烦恼的经,是不究竟的。
关键词: 佛教文化 佛教 四大天王 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