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这是一个外来的宗教,但是却在中国遍地开花,繁荣盛强。佛教场所一般喜欢开设在深山之中,人迹罕至有利于佛教修身养性。而拥有天然地利的浙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佛教聚集之地,在浙江文化里拥有特殊的地位。
浙江佛教
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舟山群岛最东边的一个秀丽的小岛。普陀为普陀洛伽之略,梵语“补怛洛迦”,意译“小白花”。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合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
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应化的圣地。据佛教史籍记载,唐大中年间(847-859)有一印度高僧来此参拜,亲眼看到观音菩萨现身说法,并授以七色宝石,故称此为观音显圣地。
后日本僧人惠萼(一作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归国时途经普陀,几次欲登舟东渡,皆被海浪所阻,舟不能行。于是,即在普陀山东南角海边建起“不肯去观音院”供奉该像。自此,普陀山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开始创建佛寺。此后历代皆有兴建。清末,普陀山除建有三大寺外,还有七十余庵和许多茅蓬,世称“海天佛国”。
普陀山现在除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外,还有紫竹林、不肯去观音院等三十几座着名寺院,并办有佛学院一所。
天台山佛教城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是专业研究发掘整理佛教传统文化艺术的单位。坐落于佛教天台宗发祥地和道教南宗祖庭——浙江天台山隋代古刹国清讲寺前。天台山佛教造像艺术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天台山佛教城继承和弘扬了天台山传统造像艺术。
佛教城制作的佛像被公认为无论是造型设计还是制造技艺以及选料等方面都是现代无双,是世界宗教造像之精华。一九九二年世界佛教大会在新加坡召开,与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代表一致认为,中国天台山佛教城造佛艺术最受世界佛教信徒亲睐和信赖。
世界佛教大会授于中国天台山佛教城法人代表汤春甫为“佛艺大师”荣誉。近三十多年来,天台山佛教城制作的大小佛像贰万玖仟余尊,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中国台湾、泰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60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宝馆及宗教部门珍藏陈列供奉。促进了国际交流和合作,增进了人类社会和谐相处。成为世界精神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一员,为人类文进步和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佛教源于印度,佛教文化开始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主要的宗教之一,因其哲理部分与儒家、道家学说互相影响,转而发展成中国民族的宗教之一。佛教释迦牟尼认为世人的苦皆因贪、嗔、痴而生,便以无我为核心,推崇佛法,为求解除人们心中的枷锁。
莲花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花”就是“佛”的象征。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
佛教以莲为喻的词语数不胜数。佛座称为“莲花座”或“莲台”;结跏跌坐的姿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势,称为莲花坐势;佛教宣传的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莲邦”;《阿弥陀经》描写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
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刹”为梵语,即西方净土,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称善于说法者为“舌上生莲”;谓苦行而得乐为“归宅生莲”;
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我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总之,莲与佛教结了不解之缘,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
佛教以莲喻佛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渡(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
佛教作为三大世界性的宗教之一,历史更是十分悠久,传入中国的时间也有了上千年的历史。现如今中国的佛教也有着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的差别。
那么,本期佛教文化解析南传佛教基本教义。
我们知道佛教作为三大世界性的宗教,它的创始人是释迦摩尼,他公元前三世纪创立于古印度。从广义上来讲额,佛教它是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包括它的经典,它的仪式、它的教义、它的习惯、它的僧团、它的寺院、它的组织等等。
那么,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们一般所说的佛教,一句话就是佛陀的言教,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应该叫做佛法,法律的法,佛法,也就是说是佛所讲的教法。
南方上座部之特质在于严守戒律,保持原始佛教传统。在巴利文献方面,除了完备的经律论三藏,还有数量极为庞大的注释书、复注、纲要书、史书、文法书、诗书等。
南传佛教认为,包括祭祀、祈祷、火供、念咒等的仪式,以及断食、烧身、自残一类的苦行,皆属于“戒禁取”,并不能断除烦恼,也不能解脱生死。因此,佛陀在世时,僧团并不注重仪式,也没有诸如唱诵、念咒之类的修行方法。最接近于仪式的行为,也许应该是比库僧团所举行的甘马了。
然而,凡是学过律者都知道甘马并不是仪式,它只是僧团内部的一种民主表决会议。上座部佛教的修行特色是传承佛法、守护戒律、保持正念、修习禅定以及培育观智。
当然,在现今南传上座部教区内,也有诸如祝圣水、祝护符、繋圣线之类的仪式,但那只是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古婆罗门教残余风俗、当地民间信仰及鬼神崇拜等因素影响的产物,并不属于严格意义的上座部佛教。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则是佛教的主要理念,引导世间万物解脱束缚走上轮回的道路。佛教证悟中也分为小乘的果位与大乘的佛果,佛教四果是哪四果?
那么,本期佛教文化一起了解吧!
还想了解》》佛教说的一劫是多少年?
四果指南传佛教的四种果位不同,快者三生,慢者则六十劫方可觉悟证阿罗汉果,证悟的果位有: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四果:梵文称为阿罗汉果。阿罗汉译义有三:一者、杀贼;二者、应供;三者、无生。意思是阿罗汉杀尽了一切烦恼贼,不再有生死业之生起,是应当受人天供养的圣者。由于已断烦恼和证得涅盘果,在修道上已无可修学,故阿罗汉称为无学圣人。
解脱是依智慧,并非依神通,也非依禅定。但是要有一定的定力,智慧才会生起,所以一般上阿罗汉都能够进入初禅,有些阿罗汉没办法进入灭尽定,他们被称为慧解脱罗汉。阿罗汉断除所有的烦恼,无需再修学,所做已办,故称为无学。在经典中又说阿罗汉不受后有,既是他再也不需要来这世间受果报了。
佛教四果:
初果须陀洹: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死后七往来。
二果斯陀含: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如弥勒菩萨就是证得斯陀含果,死后在兜率天做一世天人,下一世成就)
三果阿那含: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证得阿那含果之人,在死的一瞬间彻悟涅盘寂静而达到四果阿罗汉的境界,因此无还)
四果阿罗汉: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南传佛教的最高果位。(同时也是如来十号之一的“应供”。)
关键词: 宗教文化 浙江 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