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什么是佛教文化

天气预报 > 佛学 > 宗教文化:什么是佛教文化

宗教文化:什么是佛教文化

更新时间: 2025-09-25 08:20:43  

宗教文化:什么是佛教文化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的塑造“佛教圣地”的形象,很多人都认为佛祖是降生在印度。我们都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我们其实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过佛教文化是什么意思。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来寻找答案吧!

佛教文化的基本介绍: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文化源自于哪里?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释迦族的意思,摩尼是智者、修行者的意思。佛陀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他是生于周昭王廿六年甲寅,跟现代外国人考据不一样,年代相差很多。佛陀入灭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世寿七十九岁,我们通常讲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岁,实际是七十九岁,因为我们中国人讲虚岁,虚岁是八十岁,实足年龄是七十九岁圆寂的。如果根据这个记载,释迦牟尼佛入灭到2013年,是3015年了。

公元前1500多年,当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主要生产方式从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加上人们学会了种植产量比较高的水稻,再加上铁器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会结构进入奴隶制社会。

当时的社会人群被分成四个等级:

婆罗门(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权和教育权,宗教经典和文化知识)。

刹帝利(武士阶层,后来还包括国王和军事贵族,他们掌握军事和行政权)。

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后来还包括从中分化出工商业主、高利贷商人)。

首陀罗(由非雅利安的土着部落平民组成,地位低下)。

另外还有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奴隶,无种姓者,被称为“贱民”,“不可触者”。

当时印度社会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一种多神教,崇拜自然精灵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风神、雨神等多神。婆罗门教是维护当时的奴隶社会的一门宗教。它宣扬业报轮回的观点,认为人在今生的行为(业)的善恶,将带来来生轮回不同的因果报应;如果不相信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或有违犯种姓规定的行为,或有杀生行为等等,死后将轮回转生为下等种姓贱民或为牲畜,而如果学习吠陀经典,苦行,行善,死后可转生为上等种姓,以至成为天神,与大梵合一。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说梵天用口造婆罗门,用手造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永世不可改变。婆罗门教强调向天神祭祀献供,每年要举行多次祭祀仪式,包括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灵祭种种献祭。献祭时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们耗费大量财物,甚至土地献祭给神——实际归婆罗门。

公元前5~6世纪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国家的兴起,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中人数比较多的工商业主、高利贷者的财富和势力增加。他们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至上的旧种姓制度不满,而且婆罗门种姓的专横、腐化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对抗、批评婆罗门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门思潮。其中,在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中有一位年轻人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他也接受了沙门思潮。决心建立一种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来婆罗门教的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当然,产生和流传于封建社会的佛教的对人的社会性的制约作用,也还需要通过宣扬按照佛教的道德规则进行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来实现。

佛教文化:莲与佛教的关系

佛教源于印度,佛教文化开始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主要的宗教之一,因其哲理部分与儒家、道家学说互相影响,转而发展成中国民族的宗教之一。佛教释迦牟尼认为世人的苦皆因贪、嗔、痴而生,便以无我为核心,推崇佛法,为求解除人们心中的枷锁。

莲花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花”就是“佛”的象征。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

佛教以莲为喻的词语数不胜数。佛座称为“莲花座”或“莲台”;结跏跌坐的姿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势,称为莲花坐势;佛教宣传的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莲邦”;《阿弥陀经》描写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

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刹”为梵语,即西方净土,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称善于说法者为“舌上生莲”;谓苦行而得乐为“归宅生莲”;

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我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总之,莲与佛教结了不解之缘,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

佛教以莲喻佛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渡(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

佛教文化详解:佛教入塔仪轨步骤

仪轨的意思便是礼法与规矩,对于许多家庭信仰着佛教的人来说一定多多少少都看过很多次的佛门仪轨。佛教在中国更是传承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属于我国的第一大宗教。

那么,本期佛教文化解析佛教入塔仪轨步骤。

还想了解》》斋天仪轨是什么

先由客堂挂牌,大众闻鼓声,带衣袍具齐诣海会塔,将骨灰用罐或布袋装好放于塔前供桌上,点好香烛放好供品,主法者(和尚或班首)侍者持杖不着地居中站定,大众两边站立。

一、打犍槌集僧(但请一二十人,在塔前站班,塔前设一供桌,香花罗列,供果齐全)维那呼:大众一齐向上排班,展具,顶礼三拜,起具,分班。

二、唱大弥陀赞,主法人拈香,礼拜。维那白云:是上某下某老和尚依法荼毗,幻躯焚化,今乃藏骨入塔,裂百年尘劳之网,入一路涅盘之门,仰凭大众恭谨念诵,资助觉灵。

三、诵经:弥陀经一卷,往生咒七遍,三真言各三遍。

四、滚引磬一阵,主法者以杖着地一下说法:

烟霞无北南。日月绕闲云,打开无缝塔。相见本来人,仰叹觉灵,俯垂谛听,本寺比丘ㄨㄨ灵骨,是日入于祖师舍利宝塔,乃集僧众奉诵真诠,奉为圆寂比丘入塔之次,庄严报地。伏愿神超净域,业卸尘劳,连开上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杖击骨盒一下)云:【入】,或云:【恭以奉入塔中】。

五、举西方赞:赞礼西方,极乐清凉,莲池九品花香,宝树成行,常闻天乐铿锵;阿弥陀佛大放慈光,化导众生无量,降吉祥。现前众等歌扬,愿生安养;现前众等歌扬,同生安养。

六、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五、维那举:上来念诵,资助往生,唯愿上某下某老和尚,常寂光中无见顶相常圆,娑婆世界有漏尘躯永脱,荼倾三奠,香热一炉,奉送云程,和南奠灵。

七、维那呼:大众一齐向上排班,展具,顶礼老法师三拜,起具,问讯,分班,大众抽衣方回。

佛教文化详解:九层佛塔每层的含义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其中的浮屠二字翻译过来也就是佛教文化中的佛塔。佛教中的塔均是按照单数所来建造的,七级浮屠指的便是一座七层塔,七层的佛塔曾经也是最高等级的佛塔。你知道九层佛塔每层的含义吗?

还想了解》》佛教中的六字真言

佛塔,亦称宝塔,原是印度梵文Stupa的音译,还有称为浮屠,即来源“Buddastupa”,藏语称“藏文”(曲登),佛塔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卷和各种法物。许多佛塔会刻有建塔碑记﹑圣像﹑佛经等。

根据佛教文献记载,佛陀释迦牟尼涅盘后的舍利,被分成八万四千份,在世界各地建塔加以供奉。我国的上万座佛塔,是古代高层建筑的代表,其用料之精良、结构之巧妙、技艺之高超、类型之丰富,远远超出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笔端。

按层级分:三十七重塔﹑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十三重塔﹑九重塔﹑七重塔﹑五重塔﹑三重塔等。

塔一般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圆形等形状。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塔有实心、空心,单塔、双塔,登塔眺望是我国佛塔的功能之一。

银川海宝塔又名赫宝塔、黑宝塔,相传为公元五世纪初夏国王赫连勃重修,今存之塔为乾隆四十年重建。塔身为砖砌楼阁式建筑,塔身为方形,九层十一级,高53.9米。塔室为方开,门向东,内有四道拱券道通向四面。

空间以楼板铺隔,有木梯可盘旋而登至顶层。极目远眺,巍巍贺兰山,绵绵黄河水,塞上江南景色尽收眼底。1963年董**登此塔,并为其赋诗曰:“银川郊外赫连塔,高势孤危欲出云。直以方形风格异,只缘本色火砖分。”

关键词: 宗教文化 什么 佛教文化

宗教文化:什么是佛教文化相关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