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一直都是我们心中的一块净土,它让我们心生虔诚,让我们把贪念嗔痴都摆在一边静下心来。所以对于佛教文化,我们有必要好好了解一二,让自己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升华。那么佛教文化中的四不依指的是什么呢?
还想了解》》佛教教义的核心理念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来所说真实不虚我当顶受。譬如金刚珍宝异物。如佛所说是诸比丘当依四法。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如是四法应当证知非四种人。
佛说的经典最重要,论——是佛的弟子们,这些菩萨与尊者们,根据佛法的修持的着作。有些论着得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到底还是菩萨们,是尊者们的着作,不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亲口所讲的原着。
四依四不依:
1、依法不依人:要以佛的经典为依据,而不要以个人主见为依据。一层是说佛法有如锋利无比、坚硬的金刚利器,可以摧坏世间一切烦恼;二层是说佛法无论谁说都是金刚不坏的;
2、依义不依语:要以经典中的意思为依据,而不以文字相为依据。指向实相的手指并非只有“一指”,而是有很多“指”,即佛祖根据机缘开演出多部佛经和说法,来让众生领悟到实相。就是说,没有一部经、一个说法是实相。所有佛经皆是指向实相的手指;
3、依智不依识:要以客观反映事实的智慧为依据,而不要以主观经验的知识为依据。如果一个想要证取佛法真义者,试图通过分别、推理求证方便说中的譬喻、法相的真伪,不知道那些皆是“空拳黄叶”,那么他就会困于不可能有答案的逻辑推理中,无法再去修证到实相;
4、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要以究竟、直接、完全显了佛法道理的经为依据,而不要以不直接显了法义,而渐次方便说法的经为依据。佛法是为度众生解脱烦恼而设。“了义”经的意思是指彻底解脱烦恼的经,是究竟的。“不了义”经是指只解一人、一时、一机缘、一事之烦恼的经,是不究竟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一直被认为是圣洁的象征,更加是作为佛教的四大吉花之首,受到了许多佛教子弟们的喜爱,佛教四大吉花还有那些呢?
那么,本期佛教文化一起了解吧!
还想了解》》佛教说的一劫是多少年?
莲花:
佛教把莲花看成圣洁之花,以莲喻佛,象征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佛教有宝伞、双鱼、宝瓶、莲花、白螺、如意、宝幢、金轮八种吉祥宝物,释迦牟尼把莲花放在最崇高的位置。
由于莲花在佛教上的神圣意义,佛经中把佛教圣花称为“莲花”,把佛国称为“莲界”,把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蕖华合掌”,甚至把佛祖释迦牟尼称为“莲花王子”。
曼陀罗花:
曼陀罗花为四中天华(天雨曼陀罗花,摩柯曼陀罗花,曼珠沙华,摩柯曼殊花),花色近赤色,此花在印度向来被视为天界的花。注:摩柯是特别强调此花的大与美的意思。
山玉兰:
山玉兰在那庄重肃穆,香火燎绕的古刹寺庙入口处或大院里,人们经常就会见到树姿雄伟壮丽,枝繁叶茂,叶大浓荫,花大如荷,芳香馥郁的山玉兰树。它不仅给游人带来凉爽与清香,同是也给寺庙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粗大的树枝向四周自然伸展,宽大浓绿的树叶缀满枝头,婆娑多姿,活像一把大雨伞,把院寺遮得严严实实。6~7月份,在绿叶丛中开出碗口大的乳白色花朵,9枚花被片平展,中间直立着圆柱状的聚合果,恰似释迦牟尼佛端座在莲座上,这大概就是山玉兰成为佛门圣洁之树的由来吧。
优昙花:
昙花,梵文优昙波罗,亦作优昙婆罗、乌昙跋罗、优昙钵华、乌昙华等,意译灵瑞、瑞应。花名。产于喜马拉雅山麓及德干高原、锡兰等处。花隐于壶状凹陷之花托中,常误以为隐花植物。
世称其花三千年一开,值轮王及佛出世方现,喻极为难得的不世出之物。佛经中常用以喻佛、佛法之难得,如《法华经·方便品》云:“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昙花一现”的成语,即源出于此。
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已有上千年,它经过时间的检验,经过历史的长流被人们传承至今。宗教文化在每个民族、每个城市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及保护,而河南省一直是历史中的名城,河南佛教文化也在河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对于河南宗教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河南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佛教,在东汉时由印度传入中国,信奉出家者,男的称和尚,女者称尼姑,和尚住寺院,尼姑住庵堂。佛教宗派繁多,宋代以后,境内佛教属禅宗的曹洞宗。
西魏大统元年(535年),境内建有中兴寺(亦称灯禅寺)1座,为佛教传入县境之始。西魏之后,境内佛教发展较快,佛寺修建颇多,至唐朝肃宗、代宗时佛教发展初具规模。据《菩提寺志》碑文记载: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年),菩提祖师朱智勤在老庄乡杏花山创建菩提寺,时有房舍殿宇200余间,香田700亩,僧人170余名,此后百余年间僧人发展到300余人。唐会昌三至六年(843~846年),武宗旨谕天下“灭佛兴道”,境内香田和从教人员顿减。宋朝建立,佛、道并重,佛教重获生机。金朝时,境内佛教受地方官府限止而趋衰微。
元朝,统治者对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境内佛教振兴,先后修建多座寺院。惠宗至正元年至二十八年(1341~1368年),菩提寺僧德钦重建菩提寺与杨营乡贾庄村的灯禅寺,县城东门内的延寿寺,石佛寺镇洪教寺、马隐寺、三教寺(原称石佛寺),在老庄乡建的园朵寺,四山乡的宝林寺、福胜寺,王岗乡的龙泉寺,枣园乡的复兴寺、孤峰寺等10座佛寺。明代,太祖朱元璋推崇佛教,佛事兴盛。永乐至万历年间(1403~1620年),先后又建老庄乡明月寺,贾宋镇圆通寺、清凉寺,王岗乡广泉寺,张林乡狼冢寺,柳泉铺乡大庄寺,晁陂镇弥陀寺,安字营乡园明寺,二龙乡观音寺、双泉寺,卢医庙乡冢上寺(原名大乘寺),彭营乡隆兴寺、太子寺,石佛寺镇曹营的普门寺,城郊乡的双泉寺等12处15座。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僧宣智禅师重修中兴寺。弘治四年(1491年),重修二龙乡的观音寺。
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四山乡的宝林寺。万历九年(1581年),重修安国寺的大佛殿。十三年(1585年),僧秦贵禅师重修马庄乡侯庄寺。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安国寺塔。四十五年(1617年),重修菩提寺藏经房。天启元年(1621年),重修二龙乡双泉寺。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全县多数寺院无守寺僧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高宗通令全国取消“官给度牒制”,此后佛事活动迅速发展。乾隆二十年(1755年)、光绪三年(1877年),除重修菩提寺和原有其他佛寺外,又新建二龙乡红云寺、白云寺和枣园乡的华严寺。境内历代共建佛寺31座。
其中规模宏大、衣钵相传不绝的有菩提寺、延寿寺、弥陀寺,宝林寺,阳安寺,中兴寺。菩提寺山水风光清幽,建筑雄伟,佛事兴盛,为南阳一带名刹。光绪三十年(1904年),镇平奉南阳知府令,将部分宗教场所改为学堂。除菩提寺和有影响的佛寺予以保留外,余皆被废。民国初期,因战乱兵燹,县内寺院多被毁坏,民国17年(1928年)。19年(1930年),彭禹延倡办自治时亦将一些寺庙改为学校。至镇平解放前夕,全县有佛寺1座,寺房122间,僧侣87人。
建国后,较完整的寺院,仅余菩提寺,时有和尚30人,香田百余亩。1951年,土地改革时,按照国家政策,香田分给当地贫下中农。对寺内和尚,每人留给双份土地,使其自种自养。1953年,寺僧仅有释然芬等10人。1959年,县兴办林场,僧人所耕种的土地划归国有,时僧人年事已高,均转为“非农业户口”国家给予生活费用补贴。“文革”破“四旧”中,菩提寺、延寿寺、安国寺、阳安寺、侯庄寺等佛寺内的建筑物均遭严重破坏,菩提寺经卷被烧。1980年后,宗教活动恢复,菩提寺有还寺僧人4名。1983年,寺僧释清浩参加河南省佛教协会。
民国8年(1919年),侯庄寺僧人修黄土河、礓石河二桥,接通镇平、邓县道路。义仓清同治十年(1871年),菩提寺设义仓,将丰年余粮和寺僧募化俗众馈赠物资存于寺中,于荒年施舍救济贫民。光绪三年(1877年),农业歉收,曾开仓舍米舍粥。
建学较大佛寺均设有学经班,以培养佛门弟子,开设“读经”或“外经”课。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春,菩提寺在寺庄创办“救济小学”(初级小学),民国34年(1945年)春,因日军犯境停办。是年秋,抗战胜利,寺僧创办佛学苑,接受年青和尚和农家子弟入学。
佛教源于印度,佛教文化开始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主要的宗教之一,因其哲理部分与儒家、道家学说互相影响,转而发展成中国民族的宗教之一。佛教释迦牟尼认为世人的苦皆因贪、嗔、痴而生,便以无我为核心,推崇佛法,为求解除人们心中的枷锁。
莲花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花”就是“佛”的象征。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
佛教以莲为喻的词语数不胜数。佛座称为“莲花座”或“莲台”;结跏跌坐的姿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势,称为莲花坐势;佛教宣传的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莲邦”;《阿弥陀经》描写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
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刹”为梵语,即西方净土,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称善于说法者为“舌上生莲”;谓苦行而得乐为“归宅生莲”;
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我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总之,莲与佛教结了不解之缘,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
佛教以莲喻佛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渡(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
关键词: 佛教文化 详解 佛教 四不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