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信仰人们的心灵产物,是随着某个宗教而聚集起来的,丧失信仰的人就会像丢失理智一般。本期佛教文化带你来看看三身佛是什么。
三身,梵文Trikāyāh,即法身、报身、应身三种佛身,又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身”除指体貌外,亦有“聚积”之义,即由觉悟和聚积功德而成就佛体。由此含义而有三身、三十二应身、千百亿化身等说法,而以“三身”的说法影响最大,即所谓理法聚而为法身,智法聚而为报身,功德法聚而应身。因一佛具三身之功德性能,所以三身即一佛。
法身就是自己真正的生命,就是本自具足、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去不来、能生万法、不会断灭的这念心。这念心能见、能闻、能知、能觉,而一切千变万化的世界都呈现在这念心中;这都是法身含融一切的显现。因此这念永不断灭的心,就是我们法身。
一般人总以为未出生前,自己不曾存在过;而一口气不来之后,自己也将消失于无形,认为生命就是从生到死这几十年的经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事实上,有情众生的真生命是无始无终的,而我们从出生至死亡的过程,只是一期一期轮回报应身的呈现。无始无终的法身,才是我们真生命。
报身,顾名思义就是报应所得之身;例如人、天人、动物等,这些都是不同的报应身。就人而言,有些人出生富贵豪门、有些人出生贫贱寒舍,有些人长得庄严俊美身强体健、有些人长得残缺丑陋羸弱多病,有些人天生聪明伶俐多才多艺、有些人天生愚昧鲁钝笨手笨脚。为什么?这不能怪上天不公平,一切都是自己造业,自己承受果报而已。经云:“所作业不亡,纵经百千劫,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为过去所造的业因不同,所以现在感得的果报身也不一样。因果报应历历不爽,这才是宇宙间最公平的律则。
化身就是变化万千之身份。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和人事物的境况下,就会有不同的身份。例如:在儿女面前是父母的身份;在父母面前又成了儿女;在配偶面前是丈夫或妻子;在同事面前则成了主管或员工;下了班,到学校在职进修,又变换成学生的身份……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是场合对象不同、时节因缘不同,自己的身份亦随之改变。
了解了自己的法、报、化三身后,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地认识佛的三身: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千百亿化身佛。
法身空寂,本自清净,周遍含融,能生万法。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一切物象、心念等,都是法身所现。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心即佛心,但因无明障蔽,所以众生不能自见其本自清净与佛无异之法身。若能证悟空性,漏尽无明,所谓“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见”,最后必能契悟清净法身佛的境地。
报身是因智慧心起观照作用而感得的果报,行一切善法观照自心修证圆满,就能成就圆满报身佛的果位。报身佛位居净土世界,例如释迦牟尼佛的报身居于华藏世界,此净土世界中尚有诸多菩萨,他们是报身佛所教化的对象。
众生无量,佛也无量;世界无量,佛土亦是无量。佛应机缘,化现在百千万亿世界中化导众生,不同世界的化佛,各有其名号,如娑婆世界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此一化现的佛身就称为化身佛。
法身是万法的本体,报身和化身则是法身所呈现的相貌和作用。体、相、用三位一体,法、报、化不即不离,总不出这一念心的范围。修行就是要在这一念心上用功,时时觉察、觉照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是否是善念?是善行?先以世间善法为基础,修一切善断一切恶,然后更进一步修善不执着善,契悟空性,观空不住空,惑破尘沙,终究必能成就法报化一体三身的佛果。
【结束语】苏格拉底云:“未经审视的生命不值得活。”佛教文化根深蒂固,在这个世界已经延续了千百年。缘起缘灭,缘深缘浅,这就是佛教。
导读:三大宗教我们都有一定了解,关于佛教,我们认识的神佛有如来佛祖,有观世音菩萨,还有十八罗汉等等,那么佛教里有财神吗?佛教中的财神到底是谁呢?想知道佛教中哪个神佛是财神,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运势,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佛教里有财神吗
财神,是指管理钱财的神明。原始的佛教是没有财神的,在传入中原后,与中原文化融合之后才出现的。在佛教中,虽然没有专门称呼财神的说法的。但是佛和大菩萨都具有施予众生安乐的悲愿,所以,求药师佛、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只要虔诚和如法,都是能满愿的。
当然,从佛法正理上讲,如果自己的经济状况比较好的话,应该以布施为主,这才是求财的正因。因为越是布施,越有财富,而越是贪吝,越是空乏。
但是,佛经典籍中也有明确记载为众生施予财富的一位佛,就是善名称吉祥王如来。这一尊佛不仅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我们如果能够虔诚礼拜、供养、念诵,是真的能够获得财富的。
另外,北方多闻天王也被民俗佛教奉为专职财神。多闻天王又被称作“毗沙门天”或“多闻天”。他被安排率领夜叉、罗刹将等,守护北方郁单越洲。由于他经常保护如来道场,时时听闻佛法,故称“多闻天王”。“多闻”还有一层意思即“财富”、福德之名闻于四方。
在古印度,毗沙天不仅守护北方,还被佛教徒视为财神,名为“施财天”。我国敦煌壁画里就有毗沙天渡海布道、撒下不少金银财宝的内容。由于多闻天王能守护一方并且给人财富,因此他在印度、中国、日本广受信徒崇敬。
佛教中的财神到底是谁
佛教中有专门布施钱财的财神,但是这个人不是关公,而是四大天王中的多闻天王。
这里的四大天王,不是镇守南天门的四大金刚。而是佛教的四大护法天神。他们住在须弥山四周,一尊天王掌管一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共四方四洲,分别由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掌管。
多闻天王
四大天王的真正来历,是从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中流传下来的。后来佛陀出来传法,他们为了保护正法,就一直守护着佛陀,并且,一直也帮助佛陀守护正法,不被邪魔外道钻空子。
有的人说,佛教的“散财童子”是伽蓝菩萨。众所周知,菩萨主要的目的是协助佛普度众生,根本就不管人间的钱财,甚至很多菩萨都讲空,让人放下各种对钱财、物品的贪欲,最后脱离苦海。所以,由菩萨来掌管钱财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关公
很多人去寺院中烧香拜佛,求佛、菩萨们,希望能帮自己发财。这在佛教中,认为他是一种愚痴的表现,是对于佛教知识知之甚少造成的。真正明白的人,他想要求财,一进山门,在天王殿(有的也叫弥勒殿)里,他就会拜里面的多闻天王。这才是正确拜佛教中财神的姿势。
多闻天王,在古代印度,他的名字也称为“施财天”,是实至名归的“散财童子”。根据印度佛教史料记载,在古代的印度,人们如果想要求得吉祥,就会去求吉祥天;如果想要求财,就会求施财天。施财天,就是四大天王中的多闻天王。
天王殿
传说多闻天王以前非常的吝啬,并不喜欢布施。有一次,多闻天王为了听观世音菩萨讲法,就去观世音菩萨的普陀山游历。由于他比较吝啬,所以别人也对他吝啬,他走了很久,也没人肯施舍食物给他吃。他肚子饿了,要吃东西,就到处化缘。
他正在肚子饿的时候,刚好前方有一座茅屋,屋门敞开着,一位老婆婆正在烧火做饭。多闻天王闻到饭菜的香味,就径直问老婆婆化缘。那老婆婆满面笑容,请他进屋吃斋。
多闻天王肚子饿得厉害,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走进屋,看见灶上饭菜,就有点忍不住了。
老婆婆见他如此,只是笑着让他自己去盛饭。多闻天王想也没想,准备揭开锅盖盛饭。结果锅盖怎么揭也揭不开,刚想放手,却发现手粘在锅盖上,也无法拿下来。
观世音菩萨
多闻天王可是有神通的,一个普通的锅盖,对于他来说,只是小菜一碟,等他锅盖也揭不开、手也拿不下来时,才明白里面一定有缘故。他一寻思,这里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那老婆婆莫不是观世音菩萨变的?
等他明白过来的时候,老婆婆已经恢复了观世音菩萨的模样,正笑吟吟地看着他。却没有解救他的手的意思。多闻天王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赶紧向观世音菩萨求情。观世音菩萨“提醒”他平时是不是太吝啬了?多闻天王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就说,如果菩萨饶了他,愿意到人间去,与众生结缘,并愿意将自己的无量财富,布施给娑婆世界的众生,让他们离苦得乐。
刚好,让众生离苦得乐也符合菩萨的想法,于是,菩萨就同意了他的请求,并要他以后不得违背自己的誓愿。从此,多闻天王才真正成了施财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财神。
佛经上说:“为了修持慈悲心,一个人必须丢开自私的爱。”多闻天王正是这样,为了让众生得到财富,毅然舍弃了自己的财富。舍弃自我,成全他人,这也是佛教中修行者行菩萨行的必由之路。
我们看神话故事,或是一些小说,都会涉及到仙界,魔界,人间,有一种专业名词叫,三界六道,就能很好的解释。那么什么是三界六道?佛教中的三界六道是什么意思?本期的佛教文化带你去了解。
三界六道之三界是什么?
(1)欲界,为地狱、饿鬼、畜牲、修罗、人间及六欲天之总称。此界中众生贪于食、色、眠等诸欲。
(2)色界,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
(3)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此三界之果报虽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属迷界,系众生生死轮回之趣,故为圣者所厌弃。《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又《化城喻品》(大九·二四下):‘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即劝三界诸有情莫以三界为安,当勤求解脱。
三界六道之三界详解:
1、欲界天(因共有六层,故称“六欲天”)
最下层四天王天,居须弥山(须弥山虽然叫山,但与地球上的山不是一个概念——看雪客注)腰,为六欲天中国土幅员最广者。此天分东南西北四大天区,每天区各有一天王,故称四天王天。四大天王,即佛寺中天王殿内的四位威武天神,俗称“四大金刚”。四天王各有八大名将、九十一子,其职责是守护四大部洲,管理各种鬼神,不令侵损人类,维持天下太平。
《金光明经》等说,若四天王失驭,鬼神作乱,则日月星宿失度,风雨不调,人间必有战乱灾荒。四天王所统人民众多,除本天国土外,还散居于须弥山周围的诸小山。
四天王所居城池,庄严富丽,《长阿含经·四天王品》描述东方增长天王所居贤上城:“纵广六千由旬(一由旬当10—15公里),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币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四天王天的天众,身高半里,衣重半两,寿五百岁,其天中一日相当于人间五十年,其天寿五百岁,合人间912、5万年。
第二忉利天意译“三十三天”,以有三十三个天国而得名。居须弥上顶巅,中央为主国帝释天,为三十三天之主释提桓因(帝释)所居,八方各有八个天国,四角四峰,有帝释天保护神金刚手居止。
帝释所居善现城,周长一万由旬,中有殊胜宫殿,周千由旬,外有众车、杂林、粗恶、喜林四苑,城外东北有圆生树,花香熏百由旬,西南有善现堂。为帝释之礼堂、会议厅。三十三天人身高一由旬,衣重六铢(约合2.4钱),寿一千岁,一日当人间百年,其天寿命合人间三千六百五十万年。此天天主帝释,为三十三天、四天王天之主,中国佛教徒多说他便是道教所奉玉皇大帝。
第三夜摩天,意译“善分”、“时分”、“妙善”,在忉利天之上十六万由旬的虚空中,该处“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楞严经》卷八)《正法念处经》说此天天人女多男少,《佛地经论》卷五说:“夜摩天者,谓此天中随时受乐”,此天人身高一里半,衣重三铢(约合1.2钱),寿二千岁,一日当于人间二百年,其天寿合人间一亿四千六百万年。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求多,不知足。
嗔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
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
疑就是指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
佛教文化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中国的佛教文化是从古印度引进来的,也就是以前的天竺。西藏的佛教也是印度佛教的分支,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已经有了自己的特色。那么西藏佛教中的仁波切是什么意思呢?
“仁波切”,是藏文(rin-po-che)的音译,意指“珍宝”或“宝贝”。这是广大藏族信教群众对活佛敬赠的最亲切、最为推崇的一种尊称。广大藏族信徒在拜见或谈论某活佛时,一般称“仁波切”,而不呼活佛系统称号,更不直接叫其名字。在活佛的多种称谓中,“仁波切”是唯一普遍使用的一种称呼。
僧人在三种情形下会被称作仁波切,一是转世高僧(即活佛)并被认证;二是学问堪为世人楷模者;三是此世有很高修行的成就者。也就是说转世高僧一定是仁波切,但被称为仁波切的人不一定是转世高僧。
活佛,主要是汉族民众对藏族地区的一些转世修行者的称谓。汉族人习称“活佛”,其实是不大准确的,应译称“转世尊者”。
在藏语中,“活佛”则有多种不同的尊称,其中最为常用的有“珠古”、“喇嘛”、“阿拉”、“仁波切”等。
当活佛圆寂后,寺院会使用不同的仪式,寻找活佛圆寂后出生的婴童。从中选定一名作为先辈活佛之转世的灵童。而后灵童会被迎入寺中,继承先辈活佛的宗教地位。
关键词: 佛教文化 解说 佛教 什么